当前国内、国际上的烧伤传统治疗方法还存在着包括以下四大难题在内的许多待解决问题,即:疼痛、进行性坏死、感染、非全厚皮肤烧伤坏死而出现疤痕愈合。
一、疼痛
创面疼痛是烧伤病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最大痛苦,甚至会引发或加重休克。皮肤中有极其丰富的神经组织,主要以游离神经末梢形式呈网状分布于真皮组织内。烧伤后创面疼痛的原因包括:
1、神经末梢损伤、暴露;
2、热力直接刺激神经末梢;
3、损伤组织释放的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如钾离子、氯离子、5-羟色胺、前列腺素、缓激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
4、反射性肌肉收缩、立毛肌持续痉挛牵拉、血管收缩,加之微循环障碍,血流瘀滞,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产生疼痛;
5、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出,组织水肿,压迫神经末梢加重疼痛。
传统的烧伤外科对创面疼痛、特别是浅度烧伤创面持续剧痛,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多给予口服或注射镇痛剂对症处理,如杜冷丁、吗啡等。但一是止痛多不彻底,二是镇痛剂作用时间短,若反复多次给予又会引起严重毒副作用。如果创面暴露干燥、或者外用一些有刺激性的药物,则更会加剧疼痛。
二、进行性坏死 人体皮肤具有低度传导热的特点,接触热源后皮肤温度上升慢;脱离热源后皮肤温度下降也慢。因此,烧伤后尽管已经脱离热源,但皮肤组织、特别是深部组织内的残余热量仍然可以存在相当长时间,产生持续损伤作用。
皮肤烧伤后,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由中心向外周可分为三个同心圆区带:中心是凝固带,组织已经彻底坏死;最外周是充血带,组织无损伤,但受炎症反应影响而血管扩张充血。介于二者之间的是淤滞带,血流缓慢,组织损伤但未完全坏死,尚有活性。淤滞带的转归决定了烧伤创面的坏死程度,属"医家必争之地"。若血流持续淤滞、停止、血管栓塞,加之余热作用,损伤逐渐加重,则淤滞带组织进行性完全坏死,烧伤创面加深;反之,若能尽快降低组织内的余热,改善淤滞带血液循环,则能救活损伤的组织,减轻创面损害。传统的烧伤外科发现了上述烧伤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特征,也极力想法挽救淤滞带组织,但却缺乏理想措施。
三、感染
烧伤创面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场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渗出液营养物有利于细菌在创面上大量繁殖;皮肤防御屏障功能破坏使细菌易于侵入深层组织;而大面积烧伤后免疫机能失调,全身抗感染能力低下,易发生感染。所以,创面和全身感染是烧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传统的烧伤外科以消毒隔离、创面外用抗菌药物、促进创面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以及早期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植皮等手段来控制感染,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因为它抗感染的着眼点在细菌而不是受伤的组织和机体本身,而且抗菌药物、创面干燥以及手术等对烧伤皮肤也是一种破坏,使创面只能病理性愈合,遗留疤痕甚至残疾。此即所谓治标未治本、舍本而求标。
四、深II度 (非全厚皮肤) 烧伤而出现疤痕愈合
正因为上述第二、三点,传统的烧伤外科治疗技术不仅缺乏对烧伤组织本身的救治措施,丧失了挽救受伤组织的时机,而且无可奈何地进一步破坏已经损伤的皮肤,从而使受伤组织只可能病理性愈合,而不能生理性再生修复,导致并没有全部皮肤烧伤的创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疤痕愈合了。
那么,有没有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好的药物治疗烧伤,并使损伤组织生理性再生修复呢?有!这就是由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徐荣祥教授发明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和尊龙凯时"湿润烧伤膏"。
|